近些年來,心理學家們對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的看法和治療方式都有所改變。過去,這種病被認為治不好,并且病情會越來越嚴重,不過現在,醫生們了解到一部分病人會在合適的環境下恢復。
那么,什么是精神分裂癥,又怎么樣才能恢復呢?
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將精神分裂癥定義為一種慢性、嚴重的腦部疾病。在美國有1%的人患有此病,并在16-30歲之間開始表現出跡象。癥狀包括幻覺、妄想、思維障礙、行動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衰退以及執行功能出現問題。
大約80年前,在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還未出現時,研究發現有約20%的病人會自行恢復。現在,研究顯示通過適當的治療和合適的環境,病人的康復率可達60%。精神分裂癥的恢復意味著在至少半年期間基本沒有癥狀,而并不是完全消失。心理學家Gilda Moreno說,癥狀緩解的病人通常都會在年齡較大時才開始發展成精神分裂。
此外,充實的社交生活也有助于恢復過程。有份穩定的工作、親密的朋友、參與大型群體活動以及能夠幫助自己的家庭都能讓病人恢復得更好。Richard Warner在論文中討論過何種措施才能有效幫助精神分裂病人的恢復,他寫道:“工作似乎能幫助人們從精神分裂中恢復,近些年來職業康復的進展顯示出在不同經濟和勞動市場類型的國家中,這種方式都非常有效。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自我獨立是恢復過程的關鍵一環。”
Warner表示,對疾病恢復過程的樂觀心態也有助于癥狀的緩解。從本質上來說,有希望就有力量。Warner同時認為,減少對心理疾病的偏見也能促進恢復過程。
Living with Schizophrenia網站提供了其他一些能夠幫助恢復的因素。他們指出,戒掉藥物和酒精的病人恢復結果會更好,發病過程較快的人也會比發病期長的人恢復得快。年齡的增長也被認為可以幫助緩解癥狀以及促進恢復。
然而,并不是所有患上精神分裂癥的人都能恢復,不過,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研究為什么病人的恢復程度不同。隨著科學不斷進步,更好的治療方式一定會出現。目前的預后很明顯比幾十年前要好,因為醫生們對該病的了解更深入,治療方式的應用也更廣泛。